中國冶金、電力、礦山、水泥、造紙、油田等國有大中型重工業空白區域優秀商務經銷商合作伙伴。
行業領先優勢:
技術領先、國際主要合成潤滑基礎油、添加劑、化學品供應商中國區域合作伙伴,不添加任何國產油成份添加與特種潤滑劑;
8年重點行業特種潤滑劑專家領先地位,大量潤滑技術改造、節能降耗,降低綜合成本業績,“八大特種潤滑解決方案”;
行業優質客戶優秀戰略合作伙伴。
極富競爭力贏利模式:
價值創新型商業模式,極低投入,高速利潤倍增;
區域行業客戶獨家授權商務經銷,專業培訓與輔導,行業藍海締造,業績為先,績效導向。
商務合作伙伴條件:
強烈的價值觀與商業模式認同感,致力于與行業特種潤滑技術專家共創共贏;
行業內進口軸承、密封、機械設備、特種潤滑劑、化學品等相關經驗與客戶及社會資源;
5人以上銷售管理團隊,敢于挑戰,勇于創新;
良好的商業信譽與管理平臺。
中國壓縮機行業已經進入嚴冬,面對制造商和供應商嚴重過剩的產能、經銷商大量的庫存和應收賬款、客戶閑置的設備,行業人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:一個十多年復合增長率接近20% 的行業,為什么帶給我們的繁榮只是曇花一現,帶來的傷痛卻久久難平?企業竭盡所能的努力,是“自救”還是“自殺”?
貪婪的代價
壓縮機行業長達十多年的市場廝殺并沒有帶來雙贏、多贏的結果,不僅制造商、供應商和代理商面臨困境,甚至連以為能從“產能過剩”中受益的用戶也面對著日益增多的閑置設備發愁。如果行業不從這次痛苦的經歷中總結教訓,今后我們就可能再犯同樣的錯誤。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·斯蒂格利茨說的那樣--“毀滅的種子是什么?第一個就是繁榮本身”。
從2001年到2010年期間,因國家經濟增速的突飛猛進,導致各壓縮機市場極度繁榮。只要生產,就不愁賣不出去。只要有產品,就不愁利潤。每個品牌都在拼命地追求銷量和市場占有率,為此制造商和供應商都盲目地擴充產能。為消化這些過剩產能,廠家逼著代理商擴大規模,以銷售出更多的產品;為了消化自己過剩的庫存,代理商不得不降低價格和首付門檻,以吸引更多的用戶。但是我們忘記了重要的一點:市場的需求與產能和促銷無關。換句話說,是壓縮機行業的“大躍進”造就了市場的巨大泡沫,4 萬億的激勵政策和激進的信用銷售加速了這個泡沫的膨脹,最終嚴重破壞了市場的供需平衡。生產出來的設備沒有人買,賣出去的設備沒有活干,貸出去的款項無法收回,建造好的車間沒有開工……最終泡沫破裂。
正是由于企業對利潤的無限度、盲目、貪婪的追逐,最終毀滅了壓縮機行業的利潤。
客戶 VS 利潤
雖然我們一直把“客戶是生存之本”的口號掛在嘴邊,不斷重復“客戶是我們的老板,給我們生意做,付我們工資,只有客戶贏利我們才有生意……”但十多年來我國壓縮機行業的所作所為卻一直是本末倒置:我們關注的不是客戶,而是利潤,鮮有人真正關心客戶的需求,越來越高的產能讓市場里的設備嚴重供大于求;制造商貪婪地壟斷著價格高昂的原廠配件市場,蠶食著客戶的利潤空間;當市場嚴重下滑時,客戶首當其沖受到影響,沒有足夠的利潤他們難以償還銀行的貸款,而代理商此時做的不是幫助用戶渡過難關,反而是扣押和拍賣他們的設備。
客戶是根本,優質客戶帶來好利潤,劣質客戶帶來高風險。誰擁有了優質客戶,誰就擁有未來。需知,正是那些長期合作的忠實客戶給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。
被忽視的能量——小客戶
為了利潤,很多企業只關注大客戶,常常忽視那些實力不強的小客戶。的確,大客戶對企業的貢獻更大,當然值得更多關注。可我們也應該了解,客戶是需要培育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