蘆葦,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,生長在灌溉溝渠旁、河堤沼澤地等,世界各地均有生長,蘆葉、蘆花、蘆莖、蘆根、蘆筍均可入藥。蘆莖、蘆根還可以用于造紙行業,以及生物制劑。經過加工的蘆莖還可以做成工藝品。古時古人用蘆葦制掃把。蘆葦是濕地環境中生長的主要植物之一。多生長于池沼、河岸、溪邊淺水地區,常形成葦塘。余亞飛詩稱:“淺水之中潮濕地,婀娜蘆葦一叢叢;迎風搖曳多姿態,質樸無華野趣濃”。蘆葦莖稈直立,植株高大,迎風搖曳,野趣橫生。由于蘆葦的葉、葉鞘、莖、根狀莖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氣組織,所以它在凈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。蘆葦莖稈堅韌,纖維含量高,是造紙工業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。在湖邊長的比較多。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?形態特征
多年生,根狀莖十分發達。稈直立,高1-3 (8)米,直徑1-4厘米,具20多節,基部和上部的節間較短,最長節間位于下部第4-6節,長20-25 (40)厘米,節下被臘粉。葉鞘下部者短于而上部者,長于其節間;葉舌邊緣密生一圈長約1毫米的短纖毛,兩側緣毛長3-5毫米,易脫落;葉片披針狀線形,長30厘米,寬2厘米,無毛,頂端長漸尖成絲形。圓錐花序大型,長20-40厘米,寬約10厘米,分枝多數,長5-20厘米,著生稠密下垂的小穗;小穗柄長2-4毫米,無毛;小穗長約12毫米,含4花;穎具3脈,第一穎長4毫米;第二穎長約7毫米;第一不孕外稃雄性,長約12毫米,第二外稃長11毫米,具3脈,頂端長漸尖,基盤延長,兩側密生等長于外稃的絲狀柔毛,與無毛的小穗軸相連接處具明顯關節,成熟后易自關節上脫落;內稃長約3毫米,兩脊粗糙;雄蕊3,花藥長1.5-2毫米,黃色;穎果長約1.5毫米。染色體2n=36(Tischler 1942,Labadie 1976 a)44,46,48(Hunter 1934,Vachova 1976),49,50,51,52,54(Avdolov 1928,1931),84(Tarnavschi 1948),96(Gorenflot et al.1972)。為高多倍體和非整倍體的植物。
蘆葦生于江河湖澤、池塘溝渠沿岸和低濕地。為全球廣泛分布的多型種。除森林生境不生長外,各種有水源的空曠地帶,常以其迅速擴展的繁殖能力,形成連片的蘆葦群落。葉
有毛,葉片長線形或長披針形,排列成兩行。葉長15-45厘米,寬1-3.5厘米。
夏秋開花,圓錐花序,頂生,疏散,多成白色,花序分枝稠密,向斜伸展,花序長10一40cm,稍下垂,含4~7朵花,同株,花序長約15~25公分,小穗長1.4公分,為白綠色或褐色,花序最下方的小穗為雄,其余均雌雄同花,花期為8~12月。果
蘆葦的果實為,披針形,頂端有宿存花柱。具長、粗壯的匍匐根狀,以根莖繁殖為主,蘆葦是經常見到的水邊植物或干枯的里,蘆葦常會和搞混,區別是蘆葦的莖是中空的,而寒芒不是,另外,寒芒到處可見,蘆葦是傍水而生。